北京师范大学2013级普通师范生教学实习教案
(注:须于上课前二日写好)
部院系 历史学院 专业 历史 实习生姓名 力思琪 学号 201311121057
部院系指导教师 李渊 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 高耀敏
2016 年 11 月 9 日 (星期 三 ) 第 4 节课 实习成绩
(本人本次实习第 3 个教案)
实习学校
|
北京四中
|
实习班级
|
高一(3)班
|
实习学科
|
历史
|
||
教学课题
|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
||||||
所用教材
|
教材名称: 历史1 第 1 册,第 四 章 3 节 58 页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及结果,以及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分析,了解当时中国所面对的民族危机,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马关条约》等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列强的罪行,以及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增强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
||||||
教学重点
|
1.战争发动的背景,以及战争的基本史实。
2.通过表格与《南京条约》对比的方式,解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侵害之深,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
||||||
教学难点
|
对条约内容的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以及战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教学用具
|
多媒体
|
||||
教学方法
|
讲授、问答、总结,学生参与。
|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
【导入】
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新的一课——《甲午战争》。在开始这节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则新闻。
(PPT展示)环球网2016-10-13 近日,原本短暂平静的钓鱼岛局势又起波澜:据报,东京计划从今年11月到2018年部署9艘巡逻船,并增加用于监控的人力和设备。报道称,日本从2014年开始建造三艘巡逻船,以应对钓鱼岛附近越来越多的中国船只。这些巡逻船将从下月开始逐步部署在冲绳县宫古岛。此外,日本还计划建造一艘能搭载直升机的6500吨巡逻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区域进行巡逻的人员数量到2019年3月也将由55人增至200人。
这是最近关于钓鱼岛的一则新闻。钓鱼岛事件自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到2012年,日本宣称要将尖阁诸岛,也就是钓鱼岛国有化,以及我国各地发生的抵制日货的行动,这一事件一直在不断地发酵,一直都没有解决。虽然说关于钓鱼岛,这一年来的新闻似乎没有前几年那么多,但是钓鱼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
【提问】那么,钓鱼岛既然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为什么日本会放言说钓鱼岛归日本所有?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场战争——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解】
一、背景:
1.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历史的必然
师:书上说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这一点是怎么解释呢?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商业都有所进步,但是日本自身国土面积小,资源缺乏、市场有限,也就是说它没有足够的原料来供应工业发展,而且生产的产品也卖不出去。所以,在国内条件有限的时候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日本统治者就想到要通过对外扩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都知道,19世纪,日本有一项非常有名的对外侵略的政策——大陆政策。有同学了解大陆政策吗?
生:简述大陆政策。
师:对。日本大陆政策就是日本统治者不想拘束于自己岛国的现状,想要通过先征服台湾,之后是朝鲜,接下来是中国东北、蒙古,直到侵略全中国、全亚洲,乃至称霸全世界的一项野心非常大的政策。接下来,我们看一段材料:
朝鲜知守不知攻,知己不知彼,其人深沉狡狞,固陋傲顽,觉之不觉,激之不激,非断然以兵莅之,则必不为我用也。况朝鲜蔑视皇国,谓文字有不逊,以与耻辱于皇国,君辱臣死,实不戴天之寇也,必不可不伐之,不伐之,则皇威不立也,非臣子也。……朝鲜……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1870 年日本外交官佐田白茅《征朝论》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于清朝可以说是蓄谋已久,而且是计划通过朝鲜来发兵清朝。日本侵略中国是一种必然,只是借口不同而已。而这个时候,朝鲜发生的东学党起义恰好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
2.朝鲜东学党起义——历史的偶然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因为当时,清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所以朝鲜国王李熙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朝出兵,寻找战机。最终,清朝和日本都派兵镇压东学党起义,但是在起义已经被镇压以后,清朝和日本的军队就该撤退了。中国和朝鲜提出中日同时撤兵,但日本不仅没有撤兵,反而乘机增派军队蓄意挑起战争。所以,朝鲜东学党起义就成为了日本发起战争的一次良机。
3.清政府避战求和
其实,从1894年6月以来,中日之间为朝鲜撤兵问题交涉频繁。清政府一直是举棋不定,以至于贻误战机,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而日本政府却一再拖延,赢得了向朝鲜派遣和部署兵力的时间。等到7月中旬,日本的军事力量就已经居于绝对优势了。
当时,日本对于战争的态度是蓄谋已久,咄咄逼人,不断地增派军队。而相比之下,清政府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倭人倾其国帑,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卫,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9月《据实情陈奏军情折》
在7月18日,中枢诸亲王大臣合奏的奏折中也说道:
“现在倭人在韩颇肆猖獗,而英使在京仍进和商之说。我既预备战事,如倭人有悔祸之意,情愿就商,但使无碍大局,仍可予以转圜,此亦不战而屈人之求也。”
——《户部尚书翁同龢等复陈会议朝鲜之事折》,《清光绪中日交涉史料》(1168),第14卷,第36页
所以,从这两则材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对于这场战争的主要态度是——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希望可以通过协商解决日本问题,避免和日本开战。但是7月14日时,日本方面就发出了所谓的“第二次绝交书”,表明拒绝接受中日商谈。清政府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对列强调停的想法最终落空。
这些就是甲午战争的爆发背景,包括中日的国情、态度,以及朝鲜提供的战争契机。
二、过程
在一系列的准备之后,日本终于在1894.7.25.不宣而战,在丰岛附近的海面对北洋舰队进行了海盗式的袭击。
1.丰岛海战
在丰岛海战中,中国军舰济远号、广乙号,面对日本的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舰船进行了积极的反击。其中,济远号的一艘炮弹甚至击中了吉野号船舷右侧,破坏了吉野号的发电机,但是由于炮弹的质量差,里面没有炸药,所以虽然击中但是没有爆炸,使得吉野号免于沉没。总的来看,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了积极的反抗,但最终两艘舰船都损伤较大。(广乙号搁浅、济远号开回威海卫)
之后,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第二阶段主要在辽东半岛进行,第三阶段主要在山东半岛进行。
2.平壤战役
战争进一步发展,中日双方在平壤进行了第一次的陆军对决,但是中国统帅叶志超在占据战争先机(中国军队率先进入平壤)的情况下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将领左宝贵的率众英勇作战,壮烈牺牲。导致战火开始燃烧到中国本土。
3.黄海海战
【图】邓世昌【视频•黄海海战】
视频:《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1:20:45处,时长三分钟。
黄海海战是中日之间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海战。北洋舰队将士在提督丁汝昌的带领下英勇作战。这次战役进行了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在第二个阶段,中方腹背受敌,陷入被动,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像邓世昌这样的英勇将士。邓世昌是北洋舰队致远舰的管带(舰长)在致远舰中弹的情况下决定与日本的吉野号同归于尽,所以指挥致远舰驶向吉野号,但在途中中弹,致远舰最终沉没。在之后的战斗中,清朝官兵奋勇抗争,扭转战局,最终使日本撤退、不敢再战。在这场战役中,中日双方各有损失,中方的损失更大,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但这时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驶入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采取避战保船的政策,说“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导致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我们还可以看一下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
4.旅顺大屠杀
在黄海战役之后,日本接连攻克了清军的鸭绿江防线,攻占了大连湾和旅顺港。之后在旅顺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日军于11.21.进入旅顺,到11.24.进行了连续4天的大屠杀,杀害无辜群众两万多人。日军的这种野蛮行为,震惊各国,都引起了很多正义舆论的谴责。我们可以从当时一些目击者的文字中了解当时的情况。其中,英国人艾伦(因家境破产为清军运输军火之人,困于旅顺口时几乎遭日军杀害,后侥幸逃脱辗转回国)写道:
“在我周围都是狂奔的难民。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日军很快地便布满了各街,击毙所有遇见的人。在街道上行走,脚下到处踩着死尸,而且遇见成群的杀人凶手的危险的可能性每时每刻都在增加。我一再地目击日本兵的残杀行径,并屡次看见他们用排枪向胡同里扫射。……
天已经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丝毫没有停息的迹象。枪声、呼喊声、尖厉的叫声和呻吟的声音,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
——艾伦《在龙旗下》(伦敦1898年版,第78-93页)
在这场屠杀中,旅顺全市只有36人幸免于难。而这36人是日军留下掩埋尸体的,他们的帽子上粘有“勿杀此人”的标记,所以才免得一死。当时有西方人说,日本的这一行为不仅仅惨无人道,而且显示了他们当时军队的纪律,以致于到后来历史在南京再次重演。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中国是抱有一种亡国灭种的意图在的,这一点与英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中国人对日本民族感情如此不满的原因之一。
5.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是甲午海战期间的另一场著名的战役。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且封锁了东、西港口。当时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也没有加强,威海卫最终失守。日军在进入威海全区后,各种罪行,令人发指。当时有一篇悼念死难者的祭文,记述了日军的暴行和威海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
“倭寇鸱张,兵马纷扰,突围村庄,操戈入室,持刀登堂,拆毁我房屋,搜取我衣裳,糟踏我黍稷稻粱,屠杀我鸡犬牛羊。一至黄昏,四起火光。当此时也,朔风凛冽,天气惨凉,饥寒之儿童暮寝雪地,困惫之妇女夜走山冈……奈何变生不测,事出仓皇?欲救祸反遭奇祸,欲消殃竟罹凶殃。当其时,或以子救父而首犯锋铓(音“芒”),或以弟救兄而身被旗枪,或被发缨冠以救乡邻,不转瞬而仆适道旁。是以孝子悌弟仁人义士之骨肉,能不令人痛心疾首,而叹天道之茫茫?”
——《丛维祖口述》(1958年记录稿)丛维祖,威海长峰村人,当年26岁。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到日军的暴行。
日军占领了威海以后,北洋舰队退到刘公岛,进行了刘公岛保卫战。当时战局并不乐观,有很多贪生怕死之士对提督丁汝昌提出要向日本投降。最终丁汝昌看到战事没有转机,拒绝投降之后自杀。这场战争之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就之一,北洋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清朝战败,派遣使者到日本求和。先是户部侍郎张荫桓、署理湖南巡抚邵友濂,后日方认为不是“全权”代表,要求派李鸿章前去谈判。
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表格:
最后,为什么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呢?
师:中国的半殖民地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师:对《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但是,《马关条约》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我们可以和《南京条约》对比来看:
所以,从这两个条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大大加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点是“投资设厂”。在此之前,帝国主义对中国只是倾销商品,对我们的民族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打击;但是《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投资设厂,其他国家根据“一体均沾”的原则纷纷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经过了一定的发展,要远远领先于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民族工业。所以,西方各国在我国开设工厂,对于我国民族工业的打击、挤兑力度非常之大。而且,帝国主义各国在设厂之后采取各种手段打压我国民族工业。所以,这一条对我国的民族工业、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并且是在中国设厂,利用中国的原料、向中国销售商品、但由外国获利,所以对中国经济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是巨额的赔款。两亿两白银几乎是当时清政府三年的收入,当时清政府每年的税收只有八千万两左右,两亿两白银对于清政府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只能是继续更加严重的剥削百姓,但是仅靠剥削劳动人民难以得到这么大数额的钱,所以迫不得已的清政府开始向帝国主义银行借款,而清政府一时难以换上这笔借款,只能以国家的税收、关税等作为抵押,这样一来,帝国主义就掌握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更加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点是通商口岸。这一条主要是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趋势,表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在一步步地由沿海深入中国内地。
师:甲午战后各国争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幅图。【图示:瓜分中国】
(熊代表沙皇俄国,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frog是英文中对法国人的蔑称),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一说“蛇”,贪得无厌)。)
图中一个是熊,有横霸无忌的样子,占东三省地方,是譬喻沙皇俄国;一个是犬,有守住不放的样子,占长江一带地方,是譬喻英国;一个是肠,有贪得无厌的样子,占山东地方,是譬喻德国;一个是蛤蟆,有任意收揽的样子,占广东、广西、云南地方,是譬喻法国;一个是太阳,他的光线到福建地方,是譬喻日本;一个是鹰,飞来分食,是譬喻美国。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时局图》,除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图上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昏聩无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狱、八股文等手段压迫思想之自由,愚弄、奴化人民。
战后,各地人民也先后兴起了反抗斗争,尤其是台湾人民在刘永福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这也就是我们以后会学到的“戊戌维新”。所以,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极大的震撼,正如梁启超所说: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其实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泱泱华夏大国,到底是为什么会被日本这样一个昔日的小弟欺负至此:
①直接原因:中日军事实力有一定的差距;清政府的应战态度,避战求和,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没有积极的准备战争;
②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慈禧六十大寿,挪用军费……)、封建体制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潮流。在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中国腐朽的封建经济、制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了。这一点是根本原因。
③其他原因:例如日本的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其他西方国家的默许与纵容等也对这场战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全部内容。
|
|||||||||||||||||||||||||||||||||
板
书
设
计
|
在最后课堂总结的时候写。
|
课
后
总
结
与
评
议
记
录
|
自
我
分
析
和
同
学
评
议
意
见
|
总体来看还比较满意,课程内容准备较为充分,时间把控较好,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之处。
与学生互动不足,在具体知识的讲解中铺垫不足,细节性的知识补充不到位,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影片的播放与课堂的相关度不高,应该使用更加契合课程内容、更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
|
实
习
学
校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
|
|
部
院
系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
|
注:1.本表由实习生填写,每实习生不少于四份。每一节新课(或连堂课)填写一份。
2.打印填写后由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和我校的指导教师签字,部院系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