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须于活动前二日写好)
部/院/系 历史 专业 历史 姓名 韦微 学号 201311121922
我校指导教师 黄国辉 实习学校班主任指导教师 罗洋
班会活动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
实习学校
|
贵阳六中
|
实习班级
|
高一(2)
|
参加人数
|
48
|
|
活动主题
|
了解团结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
|||||
活动目的
|
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团结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
|||||
活动重点
|
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团结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学会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为集体荣誉而齐心合力。
|
|||||
活动形式
|
讲授、游戏、讨论交流
|
|||||
课时安排
|
1
|
使用设备道具
|
PPT
|
|||
活动分工
|
|
|||||
前期准备
|
1、让学生收集关于团结合作的名人名言
2、让学生分析自己在上次校运会中为班级做的事情
|
活动流程及内容
|
第一环节:教师分享几个关于团结合作的故事
1、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教师:懂得在做很多事情时都需要团结合作,尤其是现代社会更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知道团结合作就是在大家合干一件事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情感上:愿意与人团结合作。在行为上,与人合作时,能听取别人意见,不固执己见。与别人合作时,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不做不利于他人的事。树立团结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善于协商与合作既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和修养。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考入大学主要靠的是分数,而一个人步入社会站住脚跟,并最终取得成功,靠的就是能力。“与人合作”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2、教师分享自己在大学中关于团结合作的故事。
服饰大赛、支教队、调查采访等等
总结中国有句俗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善于协商与合作能够克服个人力量的不足,壮大集体的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获得进步。因此,加强团结合作是每个人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个集体成功的基石。
|
活动流程及内容
|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就像彩虹是由7种颜色组成的一样。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孤芳自赏”或“孤家寡人”的才子常常会有“怀才不遇”的郁闷。观察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可以发现,真正取得竞争优势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完全靠单枪匹马稳操胜券的人并不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专业分工精细而又合作共处的时代。因而我们需要培养自己与他人协商与合作的能力,为将来拓展自己的人生舞台打基础。
第二环节: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在上个校运会中为班级所作的事情
自愿举手参与
第三个环节:游戏
分组进行,每组由两位同学,每组同学都取一张纸条,表演纸条上的东西,给他的搭档看,让同伴猜纸条上的名词,比一分钟内谁猜得多。
游戏:“心有灵犀”
内容为班级学生人名,增进大家对彼此的了解,也让大家明白游戏中的人名就是自己的伙伴。
总结:集体就像汪洋大海,个人就是其中的一朵浪花。有了大海的宽阔,才有浪花的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壮美的千万朵浪花,才为大海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一个只强调自我,只强调个性的人,是很难有合作精神的。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本领无论有多么大,离开了集体,就像离开大海的一滴水,不久就会消亡。
|
总
结
与
评
议
|
自我分析和实习同学意见
|
本课是在校运会之后设计的,在校运会上,班上同学大部分都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荣誉,但是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参加比赛,也没有在场加油,而是选择了在班上看书写作业。为了让他们意识到集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我设计了本次班会课。由于上课时间是我实习的最后一个月,学生和我比较熟悉,所以都积极配合,也勇于发言与参加互动。从课堂过程来看,同学的参与性很高,也更加了解彼此,但是我无法监测大家的团结互助意识,无法判断本课的有效性。
|
实习学校班主任指
导
教
师
意
见
|
本课是实习老师在观察班级,发现问题之后,有针对性设计的一次班会课。在课上从自身实践出发,分享经验;再通过集体互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整体来看,积极参与的学生居多,从上课活跃度来看,初步达到了其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还要继续观察。
|
|
我
校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
本次班会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观念,提高学生集体意识,教学程序对应教学目标,学生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
说明:1、本表由实习学生填写后分别请实习学校班主任指导教师与我校指导教师给出评审意见,交所在部院系做实习评价使用,并将电子版上传至北京师范大学实践教学网。